《骆驼祥子》中写着一句话:
“经验是生活的肥料,有什么样的经验,便成为什么样的人,在沙漠里养不出牡丹来。”
家庭教育正是这个道理,有什么样的家庭环境,就会塑造什么样的性格;有什么样的参考模板,便会养出什么样的人。
01
父母影响孩子最深的
不是大道理,而是生活观
不久前的家庭聚会上,看到这样一幕:孩子们聚在一起玩闹,堂哥家的儿子在一旁却显得十分局促不安,看起来特别手足无措。
当其他孩子邀请他一起参与游戏时,他摆了摆手表示了拒绝,随后便找堂哥拿了手机,坐到了屋子的角落。有人看着孩子落单,担心他是不是身体不舒服,特意过去问候关心他,可他却更加紧张,说话声音越来越小。大嫂见状,无奈解释:“这孩子从小就这样,平时放假只知道在家玩手机,也不爱跟人交流,跟他爸一模一样......”随后大嫂又说起,孩子上小学的时候,总担心他常出去玩,把心玩野了,影响学习。所以平日里闲着时一家人就在家待着,看电视或玩手机打发时间,儿子也没什么朋友,性格越来越孤僻,变得胆小怕事,反倒让她更担心了。之前她跟堂哥聊起这些时,对方还丝毫不在意,认为把孩子学习抓紧就行,其他都无关紧要。每当假期时,大嫂在朋友圈刷到别人带着孩子旅游或者参加一些社会实践,再回头看着丈夫和儿子各自抱着手机,一个躺在沙发上,一个窝在卧室里,她都深感无奈。看着堂姐家女儿自信大方,在人前放松自在的模样,大嫂十分羡慕,趁着那天聚会正好大家都有空,她就打算向堂姐请教教育经验。堂姐表示,或许是从女儿小时候开始,就常带着她出去参加一些户外探索的亲子活动,开阔了视野,也认识了不少同龄朋友;而且堂姐的女儿喜欢跳舞,经常会参加一些比赛,所以从小在很多场合适应能力都比较强,遇到新事物都敢多尝试。在大家眼里,堂姐自身也是一个特别热爱生活的人,她一直特别喜欢户外,常常和朋友们一起去爬山,不仅体能优秀,人也活得积极乐观。仔细观察现实生活,就会发现不少类似的现象:“那些经常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、重视孩子社交问题的家长,往往把自己的人生活得也丰富多彩。孩子受到父母的影响,在潜移默化中,也会成长得自信且能量满满,内核稳定,人生每段路都能从容向前。”
电影《好东西》中,王茉莉虽然生活在单亲家庭,但却在母亲王铁梅的引导下,成长地自信、情绪稳定、内心强大。学习之余,王铁梅会鼓励女儿多尝试不同兴趣爱好,带她去看演出,去乐队尝试打鼓,还会勤关注女儿在社交中遇到的问题,引导她说出心声,并及时开解。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,茉莉即使在学校听到别人说她坏话,她也不会放在心上,敢于当众跟老师表达想法,提出问题,并解决问题。而王铁梅自己的人生,也在不断勇敢尝试新的可能中进行着,她早已活成了女儿最好的榜样。以前总听一些父母抱怨,都说教育要言传身教。可为什么,说了那么多大道理,孩子永远都是左耳进右耳出,到最后堆了一身小毛病,还时常把自己气炸。事实上,所谓“言传身教”,真正的意义其实在于——身教。讲再多的大道理通常在教育中起到的只是辅助作用,而身教却是切切实实教会了孩子如何向前走。有的父母总嫌弃孩子出门在外胆怯、不够落落大方,也抱怨孩子在任何群体中都是处于“边缘感”的状态。但却忽视了很关键的一个问题,那就是环境,以及父母的生活观、人生观对其产生的影响。记者周轶君曾在节目中谈到一个观点:
“以我的经历,其实到最后,你给孩子留下的不是你那些理念,不是你希望他成为什么样的人。
而是什么呢,你在他身上留的痕迹,是特别细小的事情,比如生活方式中那些细小的事。”
在周轶君看来,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,理念是不断会改变的,但是种下的细节是长久植根于他们的人生习惯中的。父母与其花费大量时间给孩子灌输大道理,不如先审视自己的生活观,整理好自己的人生态度。正如古语中所言: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。”从自身做起,让自己的生活丰富起来,以积极的态度拥抱生活,用真诚的心对待他人。当家长成为热爱生活、善于社交的榜样时,孩子自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,如同向阳而生的花朵,自信大方地绽放。
02
多带孩子出门,是拓宽认知最快的方式
周国平说过:
“不满活在已知世界里的人,才会遇见认知之外的东西。”
人一旦长时间待在一个环境中,不接触新的事物,思维就容易陷入一种僵化,认知也容易停滞不前。成年人如此,正在一步步书写人生轨迹的青少年也是如此。为人父母,趁早帮助孩子拓宽视野,看到世界的不同面,也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价值观,找到人生目标的一大途径。多带孩子出门,就是为他们打开世界这本大书的金钥匙,也是拓宽孩子认知最快速、最有效的方式。这种认知的拓展,远比书本上的知识更鲜活、更立体,能让孩子更深刻地感知到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。每当放假时,时常有网友晒出偶遇郭晶晶霍启刚带着孩子出游的照片,温馨的家庭氛围让不少人感叹:好幸福的一家人。
五一期间,郭晶晶就和丈夫一起,带着三个孩子去登山踏青,一路上,小女儿担任解说,郭晶晶在一旁鼓励指导,而霍启刚则在几个孩子身后默默守护。不同于有的条件优渥的家庭里,更看重给孩子从小穿名牌、吃山珍海味,一直以来,他们更注重精神上的富养,以及孩子三观的养成。所以假期里,他们会带着孩子参加活动,外出旅游,看艺术展,学习传统文化,见世界的多样性;有时候也会去稻田里学习插秧,体验劳作的辛苦,郭晶晶和丈夫负责插秧,儿子负责运送秧苗,让孩子明白粮食的来之不易。为了锻炼孩子的意志力,霍启刚也会特意带着当时年仅3岁的儿子去参加马拉松,让孩子学会坚持。回老家时,郭晶晶还会带着孩子去母校,看望曾经的老师,教导孩子应该懂得感恩。若是参加公益活动,他们夫妇也会带上孩子们一起参加,去地铁站募捐,去做环保,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。在外出参加集体活动的过程中,孩子们会见识到生活的不同面,也会在社交过程中,从各种各样的人身上,看清自己的优缺点,从而更好地前行。比如如何在困境中冷静思考,如何运用各种资源解决问题,如何培养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。多带孩子出门,还能为孩子的社交能力发展搭建一座桥梁。在一次次的交流互动中,孩子逐渐学会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,耐心倾听他人的意见,懂得如何与不同性格的人友好相处。社交能力,就在这样看似不经意的过程中,如春雨润物般悄然提升。要知道,在孩子未来的人生中,懂得如何与人合作,也是成就孩子的关键所在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:“生活即教育,社会即学校。”带着孩子,走出家门,走进生活,在旅途中拓宽认知,在体验中茁壮成长。见天地,见众生,从而真正照见自己前行的路。在行走的路上,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,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中,孩子自然会渐渐成长为一个聪明睿智、自信勇敢、有担当的人。
03
教育的终极目的
就是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
不知你是否还记得那个在“高考百日誓师”演讲中,掉入舆论风暴中的女孩符文迪。前年,湖南桑植县第一中学的高考誓师大会上,符文迪作为学生代表,激情澎湃的发言燃爆全场。演讲视频在网上流传后,那份追求梦想的激情也感染到无数学子。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有人无限放大视频中符文迪的表情,称其“咬牙切齿”的样子难看至极。更有甚者,直接开始人身攻击,冷嘲热讽她满腔热血的样子像“神经病”。种种言论发酵下,让符文迪一度陷入了迷茫,她不明白自己为何会遭受这样的攻击,回到家后闭上眼就是网友的辛辣讽刺。那段灰暗的时光里,是父母的宽慰、积极引导和陪伴,老师同学的关心,将她拉出了泥潭。她的父亲因为工作缘故,常和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,于是就将自己如何处理工作中的事情讲给女儿听,宽慰她:“人的处境各不相同,如果他的价值观狭隘,根本没必要争论。”母亲也劝她“不要再扩大坏情绪”,好好休息才是最重要的。后来的日子里,符文迪一边疏解自己内心的郁闷,一边备战高考,最终以645分的优异成绩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。上大学之后,她也没有因为之前的网络暴力而排斥互联网,也从未因此排斥媒介,反而选择了新闻专业,继续追求自己热爱的事物。在大学时光里,她还积极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主持人大赛,在台上顺利完成了比赛。身处风暴中,她没有被流言蜚语困住,而是坚定地相信自己的人生与他人无关,也理解了世人各有不同的观念。符文迪坦言称,是十八年的家庭教育塑造了如今的自己,让她变得坚韧且充满力量。
心理学家大卫·埃尔凯特曾说:
“无论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如何,当好父母,最基本的是给孩子两样东西:根和翅膀。”
根在于父母的爱,给予孩子向上攀登的勇气;而翅膀就是社会适应能力,引领孩子如何从容自在地向前行走。一个拥有出色社会适应能力的孩子,就如同拥有了一把万能钥匙,能够轻松开启未来生活的大门,无论是面对职场的竞争,还是日常生活的挑战,都能游刃有余。真正有远见的父母,往往会从这3方面做起,让孩子成长为一个更优秀的人:(1)趁早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与责任感:从家庭小事做起,如“自己的房间自己打扫”,让孩子意识到 “每个人都要为集体付出”。在学校中,鼓励孩子参与小组活动,体验“自己的行为会影响他人”。(2)提升孩子的逆商,锻炼孩子的抗挫折能力:创造机会让孩子“走出舒适区”,允许孩子犯错,让他们学会面对人生的不顺利。社会适应中,“失败” 是常态,孩子需要具备“接受不完美、从挫折中恢复” 的能力。(3)父母趁早放手,教会孩子学会独立:要知道,家长的角色是“引导者”,而非“包办者”。当孩子在参加集体活动时,因适应困难而沮丧时,先接纳他的情绪,再引导他思考办法,而非否定他的感受。并且以身作则,家长自身的社交方式、情绪管理、对规则的态度,都会成为孩子的“模板”。比如家长礼貌待人、遇到挫折时积极应对,孩子自然会模仿。好的教育,从来不是刻意为之,而是润物无声。当父母活出生命的精彩,孩子自会找到成长的方向。
铁牛配资-正规炒股软件有哪些-在线股票配资网-配资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