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/劳动报
评论员 张子涵
日前,上海松江区一居民家中小院被12只貉“占领”,居民不胜其扰,向当地居委会、小区物业和民警反映后,采取了清理杂物、取消垃圾投放点、取缔流浪猫投喂点等措施,但收效甚微,貉依旧时常“造访”居民院子。市民们既担心貉伤人,又不敢驱赶,唯恐对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造成伤害,陷入两难境地。
野生动物频繁现身城区,本是城市生态环境向好的证明。但这一现象背后也暗藏矛盾,城市生态空间虽为动物提供了栖息地,却缺乏有效的生态缓冲带,导致动物活动范围与居民生活区域高度重叠。
貉在居民生活区排泄、干扰正常生活、引发恐慌,这已经演变为公共管理问题,若仅以“为了我们的生态”为由要求居民无条件容忍,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。
说起野生动物袭扰居民,南京等城市的市民可以说深受其害,南京野猪泛滥成灾,对市民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影响。每年秋季,野猪群迎来繁殖高峰期,觅食、求偶等行为扩大野猪活动范围,野猪“滋事”也进入高发区。但除了编制野猪出现指南、划出野猪活动重点区域,提醒市民注意,当地也没设计出行有之效的管理方式。放眼全国,野生动物扰民也是个棘手的难题。
2020—2021年,云南象群迁徙受到世界关注。在云南省和有关部门联动协同下,通过交通管制、无人机监测、食物诱导等方式成功引导象群南返。这一事件受到国际舆论高度肯定,也展现了我国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努力和成果。
在应对大象对农业生产和居民财产造成的损失方面,当地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,对于农户受到的损失,有关部门能高效快速启动评估和赔付机制,解决了受影响居民的后顾之忧。
由此看来,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有可以借鉴学习的样板,而不是只有空洞的呼吁。如果野生动物侵入社区,对市民生活造成困扰,相关部门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,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机制,专业的处置,放归自然,是对野生动物伤害最小的举措。
人与野生动物共享城市,是生态向好的标志,但这份“共享”不能以牺牲居民基本生活品质为代价。有关部门也应该转变思路,科学动态调整动物保护的界定和方式,用主动作为代替被动呼吁。
野生动物“肇事”,以后大概率还会发生,归根结底还是要做好机制保障。只有建立起科学的防范机制和合理的补偿机制,才能把野生动物对人的影响降到最小,才能更好地应对城市化中各种生态挑战,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。
铁牛配资-正规炒股软件有哪些-在线股票配资网-配资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